出版於10年前,智慧型手機尚未問世。E-mail是當時訊息傳遞的重要管道,也是此本書的主體,整書並無其他的形式呈現,只能從男女主角來來回回的文字中得知一些訊息。
對這本書的興趣始於自己拙劣的回訊息技巧,希望藉由本書能教育我成為一個更會回訊息的人,不要再次因自己的缺陷而錯過不錯的對象。遺憾的是,它對我的技巧提升並無幫助。只能算是一本打發時間的書籍,男女主角的唇槍舌戰的確看得很過癮,也讓人忍不住一頁一頁的翻閱,大概兩小時左右就可以看完。
我可以理解這種只能活在想像中的存在有多美好,有時實在是好得太不真實,反而讓人沉溺。但在10年後的現在,虛與實的界線已經逐漸模糊,存在於伺服器的戀情不禁想起《雲端情人》或《神機有毛病》等電影,都呈現了人類與無生物相戀的可能性,相較而言此書只能算是輕輕碰觸了這塊,或許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題材及寫作方式,在現在看來並無太多特別之處。
意外的是它還有續集:
〈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
在公司附近的圖書館晃的時候隨手抓的書,主要是在說本書作者成為斜槓的起源和現在,可以把它當作斜槓路上的參考書,拿來激勵頹廢的自己有一定的功效。
寫作風格淺顯易懂,非常容易閱讀,大概兩三天就看得完,不過作者後來創業跟我想要的生活不盡相同,建議可以穿插在其他較硬議題的閱讀或是睡前翻翻。
3. 〈遠山的回音〉
此書由
〈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所撰寫,同樣地是一本以阿富汗為背景的小說。許多人對作者名字不甚熟悉,但卻不約而同地聽過17年前讓他聲名大噪的〈追風箏的孩子〉,出版的時空背景是在911事件之後,人們對於恐怖攻擊的害怕和對中東地區的不了解因這本書而有所改變,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因閱讀過
〈追風箏的孩子〉和
〈燦爛千陽〉,使我對此書的期望十分高,而作者也沒有讓我失望。
「故事就像一列行駛的火車,無論你從哪裡跳上車,遲早都會到達你的目的地。」
他說故事的方式,太令人著迷,就像書中的主人翁阿布杜拉的父親薩博一樣,都是擅於說故事的人。整書並沒有一個清楚的脈絡,總共九個篇章每一篇章節都訴說著其中一個角色的故事,彷彿一塊拼圖,隨著閱讀的過程中逐漸完整。許多篇章都讓我讀到胸口一沉,需要緩緩才有辦法繼續下去,我最喜歡的一篇肯定是納比寫給馬柯斯的信,信中的那種真實情感,讓書中角色鮮活了起來,大概也是此書中高潮的開端,更是所有整個故事最重要的線索和關鍵。
我也很喜歡馬柯斯的章節,那種想要逃離平庸、逃離故鄉的想法,對我而言再熟悉不過,也和最後一章節的帕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阿布杜拉和帕麗的手足伊奎巴是書中沒有自己一篇章節的角色,卻用不同故事以配角的方式出現,讓讀者開放式的想像,也是非常高明的寫作方式。
讓我感到最難受的,毫無疑問是最後一個篇章,那種無法有圓滿結局的遺憾,和太過深沉的疼痛並不會隨著歲月而撫平,而是找到一個能夠和傷痛共存的方式活下去。除此之外,阿布杜拉的女兒帕麗為了他而放棄了夢想和未婚夫,是讓我胸口幾乎喘不過氣的難受,因為我清楚明白地知道,如果換成是我遇到這種情況,我無法肯定的和她做出一樣的決定。
書中的兩個帕麗,在許多方面都並不相同,卻又有微妙的連結讓整個故事添加了宿命感。
我想我不會忘記閱讀過程中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和情緒,和十幾歲的我看〈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有截然不同的體驗,那個青澀的我無法和書中的人物產生連結,因為從未體會過背叛和心碎。然而,現在的我則可以對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程度和面向的連結,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某部分的我,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我想我會記得這本書很久很久。
--
以下是我特別記在手機裡的字句:
「他們的爭吵並不是煙消雲散,而是像一滴墨水滴進一碗水裡,留下永不消散的痕跡。」
「我們都在等待,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等待克服不可能的機率,等待異於尋常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現在,我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卻發現自由很虛幻,因為我最想要的已經被剝奪了。大家都說要找到生命的宗旨,努力實踐;但有時候,你卻要等活過之後,才發現自己的人生本來就有宗旨,而且很可能是你之前一直都沒想到過的。現在,我實現了人生的宗旨,卻覺得自己失去方向,隨波逐流。」
「我現在知道,這世界並不看你的內在,並不在乎掩藏在你皮膚與骨肉之下的希望、夢想,以及傷痛。就是這麼簡單、荒謬,而且殘忍。我的病人都很清楚。他們知道,骨架的對稱、雙眼之間的距離、下巴的長度、鼻子的弧度,以及鼻額的角度是否理想,對於他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多們重要。」
「像這樣的愛,遲早會把你逼近絕境,讓你非作選擇不可:要麼你就掙脫開來,要麼你就忍受這愛的酷刑,即使這愛把你擠壓進比你更小的空間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