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

【來顆G湯塊】於是我回頭看了一下2020



A. 

2020 年初的我訂了些許目標,但唯一達成的只有看了20本書,勉強達到目標。

按照閱讀順序排列如下:


1 〈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

2 〈外掛人生:多重身分讓你不怕風口換位〉

3 〈遠山的回音〉

4 〈關於工作的9大謊言〉

5 〈職場會傷人:本該施展抱負的職場,為何讓人身心俱疲?〉

6 〈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

7 〈擁抱, 或是飯上撒點鹽〉

8 〈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9 〈知識變現:微夢想、微行動、微習慣,開啟你的斜槓人生〉

10 〈社交動物〉

11 〈當下的力量〉

12 〈找到你的為什麼:尋找最值得你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熱情的行動計畫〉

13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14 〈原子習慣〉

15 〈82年生的金智英〉

16 〈明天別再來敲門〉

17 〈下班後的黃金8小時〉

18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19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20 〈複利效應〉

雖然其他目標都未達成,但比過往更知道該怎麼訂年度目標。
〈原子習慣〉 裡面有個很核心的觀念,養成好習慣的前提是要去設想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與其每年寫下要減重幾公斤,不如將目標設為成為“每週都運動的人”,再以這個為出發點去思考:每週都運動的人會有哪些習慣?

而我本年度最喜歡的非文學類書籍是〈原子習慣〉,而最喜歡的文學類書籍則是〈遠山的回音〉



除了複利效應尚未寫心得之外,其餘讀書心得在這裡:







2020年度基本上是以看完三本書就寫一篇心得的步調進行,希望在2021年度改成以季為分別,深知自己並不是很會寫心得,對於將腦中寫法轉化成文字有點障礙,因此未來可能只想寫點簡略的總結作為紀錄。

--

B.
這幾個月來一直很刻意避開在網誌上紀錄些什麼,不管是事情、感受或是一些與人的互動,彷彿有個聲音在腦中覆誦:一旦紀錄下來就不能假裝沒發生過了。

大概是個逃避慣犯吧。

好的事情像做夢般不真實,壞的事情卻像台北連續的雨天,那種總是被濕冷包圍的感受,有時不知道怎麼去述說。

--

C.
這一年並不能說過得不好,工作上充滿挑戰也找到成就感和樂趣,甚至認識了許多夥伴,2020其實對我很好。因為疫情的關係,負責的業務也有所改變,也讓我成為一直坐在辦公室的內勤,成了偶爾要拋頭露面的職場女性,這一切都是當初找到這份工作沒有想過的。雖然在公司能得到的認同並不多,但我很感謝其他跟我配合的公司窗口,都對我很友善、信賴,偶爾甚至能一起抱怨、說說笑笑,也讓我對工作這件事有不一樣的想法。

--

D.


前陣子看了靈魂急轉彎,這中文譯名並不是太優,但這是唯一的缺點了吧。
在各種媒體或是文化的催眠下,認為沒有夢想的人就是次級品,曾經我也是這樣深信不已。

唸實踐之前的我,就是處在這樣的信念下,一直堅信自己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服裝設計師。但真正進入實踐服裝設計系後,我開始對這件事有好多的疑惑,始終無法說服自己拋下一切去成為服裝設計師,最後我在各種情緒撞擊下選擇休學。

如果你知道此生的目標,那就去完成它。如果你此生不曉得自己的目標,那也無所謂,真的。

--

E.

全身的細胞每七年會汰換一次,30歲的我,已換過4次。
朋友口中的29.99歲焦慮症候群,也同樣地降臨在我身上,不曉得這30年到底做錯抑或是做對了什麼,所以過著這樣的生活。即便在地球上活了30年,也不認為自己比較資深或是能夠對他人的生活品頭論足,但大部分的人依然帶著名為自我價值觀的眼鏡,到處批判。

30歲不求做對什麼,只求即使做錯了,也還有原諒自己的能力。

--

#30d challenge 一天一YouTuber (中英文混搭)🍎 連續30天挑戰 Day 1- Day 4 

--
#待業洨廢5  ➨ 逼近三十大關的待業焦慮與不安種種情緒轟炸真實呈現
#來顆G湯塊 ➨ 快速方便的G湯塊雖然營養比不是雞湯但對充飢止餓還是有絕對績效 
#影藏 ➨ 去脈絡化且庸俗稱不上心得的文字只記錄偶有共鳴的影像作品
#ProjectNeverBlue  ➨ 首席遊學大使在加拿大避暑學英文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2020/9/8

【NETFLIX】養生好不好 UN(WELL) 紀錄片影集(共六集) 觀後感

〈養生好不好〉這個紀錄片的中文名稱實在是不怎麼吸引人,但看了預告幾秒後,就二話不說點開來看。整個影集共分成六集,每一集探討的主題都不一樣,有些感覺跟養生其實毫無關係,而比較偏向在治病,這大概也是我不喜歡中文譯名的原因之一,以下為每集的簡短心得。

2020/9/4

【來顆G湯塊】Q3讀書心得:《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原子習慣》、《82年生的金智英》

「 1.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在野人文化的臉書上看到這本書後,就一直很期待閱讀它,結果比想像中更好看。

此書很大的篇幅都是對話紀錄,作者自癒過程反而較少,私心認為這本書的主體其實是醫生說的那些話,這世界上有這種醫生的存在真的是太好了。

雖然作者的那些看似微小的煩惱和輕微的憂鬱,卻是普羅大眾生活中最真實的樣貌,所有的積累都是從枝微末節開始。雖然有些人批評此書無法提供實質幫助,但作者的出發點原本就不是要提供建議,這並不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日記,讓更多人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帶著小煩惱和輕微憂鬱的活著,就是這本書的存在價值。

有機會的話還是想看第二本: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陪伴「輕鬱症」的你,與不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與精神科醫師的14週療癒對話】

--

節錄醫生所說的話:『但還是得盡可能展現真實的自己才對,不要在意別人會對你有什麼看法,積極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好。雖然現在你可能會因為人際關係像三角形一樣尖銳狹隘而經常受傷,但是不要忘記十六角形比八角形更接近圓形的事實,當多元深厚的人際關係愈多的時候,就愈能像圓形一樣社交圓融,心裡也就愈不易受傷。一定會更好的,放心吧。』 

另一段引起我注意的是下面這段對話,因為職場生活中真的遇到這種過度抬舉自己的人,以為大家都在嫉妒她,但不難看出她只是極度自卑罷了。


推薦給:想要原諒常常陷入低潮的自己。

--


這本書是在北市圖書館的預約藏書第一名,等待的人破千位,於是決定用買的。(好久沒買書了,原來這種消費行為是會上癮的。)

這本書將習慣的養成拆解成好幾個法則和階段,而非普遍認為的21天就可以養成,相反地改善壞習慣也適用這幾個法則和階段反推。

很喜歡作者這樣一層一層堆疊的敘事結構,循序漸進地告訴讀者該如何養成或戒掉某個習慣,並在書中加入許多淺顯易懂的圖說,完全是一本可圈可點的工具書。書中也有許多過去發生過的實際案例作為佐證,文字也很直白好下嚥,覺得買這本書買得十分值得。

裡面提到如果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就必須先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怎樣的人設。

比如說想養成運動的習慣,並不是不斷地告訴自己今天下班要去運動,而是替自己定位成:我是那種下班就會去健身房的人。

這只是我隨便想出來的一個例子,讀完整本內容會更能理解整個概念,這本書一定會在今年的十大推薦書單。

目前最想達成的習慣就是:每天都寫點東西。 記住,重點不在於寫了多少,而是寫作的頻率。

激推此書,如果買書預算有限,這本一定要擠進去預算裡。

--

3. 《82年生的金智英》

電影都上映多時才開始閱讀此書,電影看了幾分鐘,還沒看完。總覺得看書時的難受,遠遠比不上影像化的難受程度。

這本書的巧妙安排,提到了非常多女性在職場及成為妻子後的困境,且每篇幾乎都有歷史數據做為依據,十分佩服作者心思細膩的程度。此書透過不同人物的視角來完成整個故事,最後一篇是金智英的心理醫生,而金智英讓他想起了他的妻子,讓整個故事像是一個循環,同樣的事情不斷上演在各個社會角落。書中最後附錄的作品解析也十分精彩,畫龍點睛的效果讓整個故事更增添韻味,也更佩服作者的敘事的完整性。

對於書中提及的各種對於女性的歧視,無一不感到憤怒,大概一直到兩年前我才真的理解性別歧視影響到生活多少個面向。因為一直以來被這樣教育著,連被歧視也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覺得這只是日常。雖然台灣並沒有南韓這麼嚴重,但批踢踢上各種仇女的言論,也是令人感到不舒服。

非常感謝作者寫出這些習以為常的歧視,讓這些被壓抑的女性被看見被聽見被傳頌,沒有人應該這樣如此被對待。從電影上映前就被狂洗負評的行為來看,就可以知道南韓社會有多厭女,更不用提幾個月前爆發的N號房事件,完全是南韓的悲歌。

同時具備高自殺率和低出生率的國家,我想兩者南韓都是當仁不讓,當然其中因素一定非常多,但我想厭女絕對會是其中之一。希望十年後的世界會有所改變,或是乾脆毀滅算了。

如果完全不理解女性困境,讀完後一定能夠有全面的了解。但重點是你們願意理解嗎?不吸引人嗎?那也可以聽聽 Taylor Swift 的 The Man ,或許可以當作一個入門。

推薦給:相信越多人理解就能離平等越近的所有人。

--

每打完一篇後就想在最後打上Kr, Gloria 是什麼成為上班族的習慣養成,心生恐懼。




--
#待業洨廢5  ➨ 逼近三十大關的待業焦慮與不安種種情緒轟炸真實呈現
#來顆G湯塊 ➨ 快速方便的G湯塊雖然營養比不是雞湯但對充飢止餓還是有絕對績效 
#影藏 ➨ 去脈絡化且庸俗稱不上心得的文字只記錄偶有共鳴的影像作品
#ProjectNeverBlue  ➨ 首席遊學大使在加拿大避暑學英文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2020/7/12

【來顆G湯塊】〈社交動物〉、〈當下的力量〉、〈找到你的為什麼〉Q3的頭三本書


1. 〈社交動物〉Social Creature


在圖書館還完書後,像反射動作一樣隨手抓了一本小說,粗略地看了簡介並沒有特別期待會是本好看的書,只是需要軟性閱讀來平衡一下前陣子的硬書。結果比想像中好看許多。

---------------以下有內文雷---------------

故事主要圍繞在兩個主角身上:露依絲和薇妮。她們互不相識,共通點是都住在紐約,只是所處的區域有雲泥之別。

露依絲是稱不上中產階級的三十歲女性,而薇妮則是年輕貌美住在曼哈頓的有產階級。閱讀初期我以為是一本相愛相殺的閨蜜故事,沒想到的是「殺」,並非一個形容的概念而是字面上的意思。

她殺了她。
說到底也稱不上是什麼雷,前幾篇章就明確指出薇妮死了,只是她的身影仍然貫穿整個故事。

薇妮的初戀情人是她們爭執的原因,這點挺令人失望的。
「女性因為異性反目很常見」的訊息,真的是可以不用再被強化了。

薇妮死後,露依絲完美假扮薇妮,在社群媒體營造她還活著的假象,騙過了許多薇妮身邊的友人甚至是家人。仔細想想薇妮也是挺悲哀的,有著令人嚮往的生活和難以達到的存款數字,卻死亡數月沒人發現異狀。

這本書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發生的地點,曼哈頓是我去過後一直心心念念的城市,邊咀嚼著文字,邊拼湊起幾年前在曼哈頓漫走的模糊印象。它也讓我開始聽了華格納和李斯特。

此書沒有所謂的最高潮,而是每個篇章都有讓人想繼續閱讀的魅力。雖稱不上人生必讀,但絕對適合拿來消遣。



我以為我會很喜歡這本書,但似乎並不適合現在的我。
加上YouTuber的推薦下,讓我對它期待甚高,也許是我悟性不夠吧。

全書分為十個章節,用一問一答的對話的方式展開每個章節,雖然主題各異但談論的東西就和書名一樣,不斷提醒你回到當下。

因為我本身很喜歡看這種靈性相關的書籍,大部分的觀念其實我都有見過,只是實行面不太容易做到,生活中瑣碎的小事或是困境總是讓人分心。

其中當然也有我不同意的地方,像是說現代藝術很醜因為是心智創造出來的,這段我真的看不明白,我以為批評是受心智控制的小我才會有的行為。但我很同意第八章談論:開悟的情感關係,和我的感情觀十分契合。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有另一半才能感到圓滿。
「時間是假象。」
作者談論到兩種時間:時鐘時間和心理時間。
時鐘時間是人類發明出來的東西,而非存在整個大自然生態系統,為了方便於計算的產物,可用於生活中大小事;而心理時間則是你緊緊握在手中不願放掉的過去,讓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定義你的現在並投射到未來。

對我來說,作者所強調的當下並非去忽視過去和未來,而是專注在眼前才能有你想要的未來,不斷去擔心害怕那些未知,或是被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綁手綁腳對現在的此時此刻都毫無益處。

基本上我還是滿推薦此書的,比〈與神對話〉好懂許多,但我想我還需要反覆閱讀才能悟透。

*此購書連結為2015年出版的新版,我則是閱讀2008年的版本,不同版本有存在差異的可能性。


自從看過Simon Sinek的訪談後,就一直是他的迷妹。



因此對這本書寄與厚望,結果卻是令人失望。或許是我閱讀順序錯了,應該從〈先問,為什麼?〉開始看起,閱讀此書時也會不斷提起這本書。這本並不算是Simon本人的著作,而是他所屬團隊中的其中兩人撰寫,此書性質比較偏向工具書,目的在於教導他人如何找到自己或組織的為什麼。

本書提到如果個人想找到自己的為什麼,需要找到一個聆聽的對象,但這個人又不能太過了解你,熟知你的所有大小事,基本上光這點我就覺得很難達到,但又或許只是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實踐者,每個要耗腦力的事會直接被我歸類到不可能的資料夾。

OK扯遠了,我對這本書的評價就是,操作面有困難度但不是不可能就看你有多渴望找到你的為什麼,如果你是Simon迷妹這本也可以跳過,大部分內容都不是他寫的,訪談比書好看太多。






--
#待業洨廢5  ➨ 逼近三十大關的待業焦慮與不安種種情緒轟炸真實呈現
#來顆G湯塊 ➨ 快速方便的G湯塊雖然營養比不是雞湯但對充飢止餓還是有絕對績效 
#影藏 ➨ 去脈絡化且庸俗稱不上心得的文字只記錄偶有共鳴的影像作品
#ProjectNeverBlue  ➨ 首席遊學大使在加拿大避暑學英文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2020/6/22

【來顆G湯塊】營造業丙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 (丙業) 取得記 💪


從來沒想過我會考這張證照,但因為目前待的行業別是營造相關,自己的業務範圍也有概括一些安全衛生的部分,被該部門的同事推了一把後就報名了。

---

2020/6/18

【待業洨廢5】不寫作的自己,會是什麼模樣。

A. 
五月份加入了交換日記的計畫,也在六月初畫上了休止符。
老實說一開始的幾天,覺得內心空空的,雖然我們只是寫日記給陌生人看的陌生人。

一度曾想過是否要將那些文字放到部落格這個平台上,反覆思考下我決定不要這麼做。
寫日記的我太赤裸裸且真實了,有些用字不僅會傷到人也讓我不斷嚐到當下那個痛苦的情緒。

雖說如此,五月的我過得很快樂喔。
不僅多了好幾個能夠一起午餐的對象、下班後還上了職業安全衛生的課、去了一次動物園、考了Cambridge English Placement Test、一個人逛了北美館、見到兩年多沒見的朋友、抽了幾次水煙,每件小事都讓我感到好滿足。

--

B.
這個月以來,每天的瀏覽量越來越低,低到我想放棄,但又不禁思考:不寫作的自己會是什麼模樣?

實質的收入稱不上有,想放棄的念頭卻是天天有。
只能不斷地告訴自己,這一次堅持下去會不會有什麼在等我,也許會是失望、也許會是那個靠著寫作維生的憧憬。

--

C.
成為上班族後,午餐吃什麼是日常煩惱之外,午餐夥伴的選擇也變得格外重要。
原本像孤狼一樣的我,找到了有相同實踐夜校背景的妹子一起度過午休,我喜歡她總是充滿活力和分享過頭的生活大小事。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接觸到新同事,用著我不是很靈光的直覺判斷這個人可以成為夥伴。和妹子提過之後,沒有刻意邀請,一連兩天都遇到了獨自用餐的他們,不曉得是不是宇宙的禮物。說出口的都會成真,讓說話這件事變得格外謹慎。

我好喜歡他們,我好喜歡我們。
即使,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只要心懷感激的一起度過每個當下那就足夠了。

--

D.
前幾天部門一起聚餐,在一間此生踏入機會極低的餐酒館。
整體的用餐體驗都是此生難忘,謝謝身為常客的主管帶我這台妹見世面,還被招待了前菜和Shot,桌邊魔術也是一個好難得的體驗,但我更喜歡明明看過同樣魔術好幾次的主管露出驚喜的表情。



不曉得是不是向宇宙下的訂單來了,最近多了些和以往不同的工作任務,雖然並非每項我都百分之百喜歡,但是總比一再重複的文書作業好玩多了。

於是我又再下了另一個訂單,即使要通過我害怕的訓練,但依然希望它能成真。

--

E.
維持好幾個禮拜的好心情和正面思考,已開始在最細微的地方逐漸崩解,被各種外在事件像槌子一樣,敲啊敲。

即使我不願承認,但我很清楚敲得最響的那下和家人有關的事情,也最能觸動我的每一條敏感神經。家人之間的爭吵是這樣的,互相不快的點常常只是冰山的一角,看不見的衝突是那海平面下的偉大與未知。

在我的女性主義思維被開啟的那天我就回不去了,受夠各種不接受別人意見的異性戀男。
尤其是那種問了別人的意見又不接受,自顧自地說,只想藉由說服他人來說服自己的蠢貨。
很不幸地,家族中的確有這樣的人。

對我而言,井水不犯河水,你把自己管好不要來煩我就好,偏偏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他人身上實在很噁心,然而這種情況發生在異性戀男身上的機率高過於其他性向。

如果你看到這段感到被冒犯,我想就是在告訴你,該是時候改變了。
最近最能讓我被激勵的歌就是 Taylor Swift 的 The Man 了。
要讓那些享有父權體制下紅利的生物了解生理女性的困境比登天還難。

--

【來顆G湯塊】2020年第二季的另外三本書:〈擁抱, 或是飯上撒點鹽〉〈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知識變現〉

--
#待業洨廢5  ➨ 逼近三十大關的待業焦慮與不安種種情緒轟炸真實呈現
#來顆G湯塊 ➨ 快速方便的G湯塊雖然營養比不是雞湯但對充飢止餓還是有絕對績效 
#影藏 ➨ 去脈絡化且庸俗稱不上心得的文字只記錄偶有共鳴的影像作品
#ProjectNeverBlue  ➨ 首席遊學大使在加拿大避暑學英文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2020/6/3

【影藏】為什麼我不再看《雙層公寓》?The reason why I stopped watching TERRACE HOUSE


成員之一的木村花離開了,用她自己的方式。
看了志祺七七討論這件事的影片後,還是決定寫點東西,想記錄一些什麼。

--

我想很多人是透過《雙層公寓》這個關鍵詞找到這個部落格。
的確當時寫文章的我,對這個實境秀充滿喜愛,但實際上看完整季的只有Netflix製作的第一季。

不管是夏威夷還是輕井澤,我都看到一半甚至不到三分之一就棄追了。

--

這個秀對我而言的價值是能夠在成員互動中,看見一段關係是如何催化又是如何破裂、看見成員們為自己目標前進的決心或是看見那種真實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純愛。

有看過《雙層公寓》的人大概都知曉聖南這號人物,第一代始祖的她曾在電影版出現、Netflix的第一季也出現、輕井澤篇也住了下來。我並不討厭聖南,在日本這個追求人人一樣的社會裡,我覺得聖南算是異類,討厭的是她跟諾亞的發展,前面的謊言和傷害,有夠醜陋。老實說我只有很快地拉過每一集,大概知道後面的發展就棄追了,覺得很瞎。

而這種醜陋,現實生活就已經夠多了。

--

想看純愛,還是看戀愛巴士非洲篇吧。

--

另一個原因就是主持群了。
不可否認少掉主持群《雙層公寓》大概會更難以下嚥,穿插著主持群的吐槽和笑鬧,像是有人陪伴一同收看一樣,而主持群雖然年齡層、演藝背景和性別都不相同,但不難發現他們的言論都還是得符合日本社會的普世價值。



他們強化了日本人的思想和信念,甚至是價值觀,觀眾的思緒和觀感很容易被他們影響。

在小花過世前,我剛好也因為友人的保證下開始看了東京2019,也就是最新這季。
但我看了大概三、四集,還是決定棄追了。

棄追的那集,成員們在談論自己對工作的想法。
來過台灣久居的A男覺得人不一定要限制於專精單一的工作,而是可以多元發展,只要不排斥每件事都可以嘗試看看。
從外商辭職專職當插畫家的A女表示認同。
但A男A女都很清楚,日本社會的價值觀並非如此。
而從事演藝工作的B女覺得,這種事情要慎選對象談論,甚至有點爭論這件事情的對錯。

當下我覺得這段還滿好看的,每個人的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不管是專精某樣工作或是多元斜槓發展。

畫面換到主持群的討論,毫不意外的他們覺得A男的思想簡直莫名其妙,B女真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離寫文的當下已有一段時間,我記不得確切的內容,但我很清楚我當下的感受:又來了,又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見強諸在其他人身上。翻了翻白眼我就關掉棄追了。

這種強化某種思想,讓人感到不是很舒服。

--

在加拿大遇到的日本人,十個有九個沒看過《雙層公寓》,倒是人人都看過《戀愛巴士》,當初我覺得挺神奇的,自以為這個紅遍全球的實境秀,是因為2012年開播第一季時就很受歡迎。結果最常聽到他們對這個秀的評論是:那不是假的、有劇本的嗎?

其實2012年,也就是《雙層公寓》最原始的第一季,我看了不只12集。
大概看了5、60集,沒有繼續看的原因,我也說不上來,大概就是沒有想像中好看吧。
原本想為了部落格流量寫分集劇情,但也完全提不起勁,硬要說出個原因,或許是邊看邊搜索成員的現況,發現其中滿喜歡的成員過世了,每看到他出現在螢幕上,不禁心想,他現在已經不在了,那種感覺對觀感經驗來說不是很理想。

而那種跑去男生或女生房間抱在一起睡覺的事,始祖第一季就有了。

--

木村花離開後,我也看了她的Instagram,最後一篇道別的貼文下方,還是有人在罵她,看了也挺難受的,希望她現在沒事了。

這節目的確給過我快樂的時候,看成員們朝著自己目標前進的樣子,也讓我好好地思考了自己的目標。但是當某個人事物對你而言,價值已不復以往,我想那就是該捨棄的時候。

--

【來顆G湯塊】2020年第二季的另外三本書:〈擁抱, 或是飯上撒點鹽〉〈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知識變現〉

--
#待業洨廢5  ➨ 逼近三十大關的待業焦慮與不安種種情緒轟炸真實呈現
#來顆G湯塊 ➨ 快速方便的G湯塊雖然營養比不是雞湯但對充飢止餓還是有絕對績效 
#影藏 ➨ 去脈絡化且庸俗稱不上心得的文字只記錄偶有共鳴的影像作品
#ProjectNeverBlue  ➨ 首席遊學大使在加拿大避暑學英文樸實無華且枯燥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2024 小資族母親節禮物推薦] 精選10樣3000元以內預算禮物推薦!

  2024母親節就剩下三十幾天,你已經想好要買什麼禮物了嗎? 這次精選10樣3000元以下的禮物,不僅物美價廉,也絕對可以選到你滿意的商品!